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采用中医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肺功能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呼气量、残气量及最大通气量好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疾病治疗中,中医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针对性药物,患者疗效显著,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3-0117-02

慢性支气管炎是因支气管腺体增生,导致黏液分泌过多,并以咳嗽及咳痰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多与气温变化、过敏、感染及污染等因素有关,其中冬季发病率最高,每次发作可持续3个月,天气转暖后有所减轻,病程可达到2年或2年以上,以老年人患病人数最多[1]。该症初期发作时症状较轻,晚期时感染程度加重,对患者身体状况及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是引发肺气肿的最主要原因。肺气肿病理状态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充气、气道弹性衰弱、容积上升及膨胀过度或伴有气道壁损坏现象。病情初期除活动时常感气短外不具有典型症状,晚期即便休息仍感气息不稳,且多伴有肢体酸软无力、咳嗽咳痰、食欲降低等症状,死亡率较高[2]。近年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病人群呈逐年扩大趋势,如何有效治疗该病成为广大患病人群日渐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经验,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法取得理想疗效。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均达到由中华医学会所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中的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同时排除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及其它肺部通气不足疾病、肺脓肿、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以及伴有肝、肾、心脑血管等原发性疾病、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或有精神病史、过敏性体质与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咯痰、气短,听诊可听到干、湿啰音。X线胸片:肋骨平行、廓扩张、两肺野透亮度提高、肺下界下移。肺功能检测:第一秒呼气量与肺活量为60%以下,存在残气量且残气量及肺总量达到35%以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2~81岁,平均(65.23±5.41)岁,病程3~25年,平均(14.74±5.47)年。对照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60~76岁,平均(62.23±4.87)岁;病程2~27年,平均(16.25±4.1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平喘、控制感染与止咳化痰为原则采用西医治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青霉素联合大环内酯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实行口服治疗,必要时采用静脉滴注疗法,以将感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给予患者复方甘草片或氨溴索口服,3次/d,饭后服用,以起到止咳化痰之功效;(3)0.5 g喘定静脉滴注,以达到平息患者哮喘作用,而对于发作时情况较重者,则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中医辨证论治法,参照《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标准》所列标准将该组患者分为以下证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措施:(1)肺阴亏耗证。表现:过午潮热,咳嗽短促,口干咽燥,盗汗,痰少黏稠,舌红苔少,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加减用药,组方:沙参10 g、玉竹10 g、甘草3 g、麦冬10 g、扁豆9 g、地骨皮12 g、川贝6 g、枇杷叶10 g、桑叶10 g。(2)肺肾两虚证。表现:烦热心慌,腰膝酥软乏力,动时气短息促,舌质偏红,痰质粘腻,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用药,组方:熟地黄12 g、茯苓6 g、陈皮6 g、半夏6 g、五味子6 g、甘草6 g、麦冬15 g、太子参30 g、枇杷叶10 g。(3)风寒袭肺证。表现:清涕,气急,头疼,恶寒发热,痰质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华盖散合止嗽散加减用药,组方:杏仁9 g、茯苓9 g、麻黄9 g、桔梗9 g、旋覆花6 g、紫菀6 g、法半夏15 g、苏子10 g、莱菔子10 g、陈皮4.5 g。(4)肺脾气虚证。表现:惧风,气短音低,痰多质白稀,便溏,舌质偏淡,脉细数。六君子汤加减用药,组方:甘草3 g、防风6 g、五味子9 g、茯苓9 g、白术9 g、山药20 g、黄芪20 g、党参12 g。(5)痰热郁肺证。表现:胸部胀痛,口渴咽干,身热烦闷,小便赤黄,大便秘结,痰质稠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桑白皮汤加减用药,组方:黄芩6 g、射干9 g、知母12 g、地龙15 g、浙贝母20 g、桑白皮12 g、瓜蒌皮12 g、鱼腥草30 g、地骨皮10 g。(6)表寒肺热证。表现:气促,咳猛,咳时伴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麻杏石甘汤加减用药,组方:半夏4 g、桔梗9 g、葶苈子9 g、麻黄9 g、杏仁9 g、黄芩10 g、枳壳10 g、蝉衣12 g、石膏50 g。上述所有药方均以水煎服,日一剂,每剂取药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并对呼气量、残气量及最大通气量进行记录。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列出的慢性支气管炎疗效作为评估标准,分为以下四个等级[3]。治愈:患者行肺功能检测,肺鸣音消失、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喘息及咳嗽咳痰等症状均获得全面缓解;显效: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发现肺鸣音明显降低,肺功能显著好转,喘息及咳嗽咳痰等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不对患者日常作息造成影响;有效: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发现肺功能有所好转,喘息及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各项体征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明显好转或呈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 讨论

当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该病发作初期,病变部位仅限制于细小气道,使肺顺应性降低,随着病情日益加重,大通气量也呈下降趋势,肺组织弹性随之减弱,进而提高肺总量中残气气量所占比例,使得患者出现气急、气促、气喘及气短等呼吸不畅问题,进而加重肺气肿程度,引起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滞留、缺氧症状,最后导致其发生呼吸衰竭。传统中医理论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咳嗽、痰饮范畴,认为该病发生除外感风寒湿邪外,与人体肺、脾、肝、肾等脏类器官同样有密不可分之干系,是脏腑功能虚损、协调失稳,归属邪实正虚之证。至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在中医理论中则属于“肺胀”范畴,其致病原因多为慢性支气管炎初期症状较弱,未引起患者足够关注,进而延误治疗时间所致。肺气肿主要有发作反复、久治难愈、病程时间长等临床表现,其病变部位以肺脏为主,同时也与肾脏、脾脏有关。肺气肿患者多有脾虚痰湿与正气亏虚之状[4],令风寒之邪趁虚侵入,引起气道阻塞,致肺气宣发肃降受阻,痰湿增多,肺气上逆进而诱发咳喘,并聚于胸口不散,使患者有胸闷憋气之感。此疾病发作前期呈明显外感症状,至中期时,郁而化热,脾虚痰湿等症愈加显著,晚期时,则多呈阳虚或肺肾气虚之状,由于其症状多变不稳,因而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故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治疗时以“发时治标,缓时治本”为原则,对于初期患者,根据其症状施以不同的中药疗法,如使用黄芩、桑白皮、知母等用于清热宣肺,紫菀、麻黄、紫苏等用于散热宣肺,葶苈子、黄芩、麻黄、石膏等用于解表清里;而对于后期患者,由于患者多呈阴虚或肺肾气虚等状,故而采用山药、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等用于补益肾肺,麦冬、桑叶、玉竹、沙参等用于养气补阴。由于采用望、闻、问、切收集疾病资料,并结合了辨病、辨型及辨证等三项内容,中医辨证论治法有效提升了用药有效率。

本次研究中,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88.0%,呼气量76%,残气量24%,最大通气量91%;对照组总有效率72.3%,呼气量65%,残气量35%,最大通气量84%,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方法更为简单易行,有利于患者遵从医生指示按规律服药,从侧面确保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相较于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法在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上可取得更好疗效,且患者依从性相对较高,证明该法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归东.厚朴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9):38-39.

[2]陈卫民,戚应静,李宇峰,等.氨溴索联合干扰素γ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J].河北医学,2010,16(12):1439-1442.

[3]方春仙,杨珺超.中医体质类型与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19-521.

[4]耿嘉玮,乔会秀.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12,5(8):582-584.

(收稿日期:2014-04-19) (编辑:韩珊珊)

推荐访问:肺气肿 支气管炎 疗效 临床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