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校德育比较研究

摘 要:主要通过对中美两国德育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揭示美国学校德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借鉴美国德育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美;德育;比较;启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中美两国的学校德育进行比较和研究,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美国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改进我国的德育工作,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效率。

一、中美学校德育的共性

德育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在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些共性。具体来说,中美两国德育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为国献身精神

虽然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它们都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都是为了培养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能够报效国家的社会成员。只有把爱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有序发展。

2.德育内容都具有阶级性和层次性

德育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体现统治者的阶级性。所以,我国的德育内容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美国的德育则体现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属性。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同,德育内容在制订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二、中美学校德育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国家在学校德育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因此,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也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差异。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目标之比较

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存在着差异。首先表现为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在本质上不同。美国的道德传统根源于欧洲的影响,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因此,在美国的教育中,重视个体的地位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培养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德育目标强调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性质。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崇尚以社会为本,重视集体利益。学校德育的设定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

现着具有集体主义意识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德育目标体现的阶级性不同。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德育目标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目标服务的,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性质。所以,美国的德育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特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德育目标体现着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因此,德育目标具有较大的封锁性和民族保守性,政治倾向性比较明显。

2.德育内容之比较

中美两国在德育内容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两国的社会形态不同,由此导致两国的德育内容不同。中国是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来制定德育内容的,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美国是以自由、民主、博爱等基本道德观念来确定学校德育的内容。我国的德育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美国的德育则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倡导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2)德育内容涵盖的范围不同。我国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政治及公民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品质教育。美国的德育内容更是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宗教知识、规则、教义、训诫;社会道德观念;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德育方法之比较

在德育方法的实施上,我国的德育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进行正面直接的教育;美国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首先,我国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来实施的,如,开设思想品德课,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均是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以教师正面的、直接的单向传授教育方法为主,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和内容,实践教学很少。而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从实践中接受德育,倾向于对学生进行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教学,重视引导和启发。其次,我国德育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学校,美国的德育则强调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结合。

我国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开展,注重采用榜样教育、舆论的褒贬等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可以学习的参照系。但是,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存在着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现象,使实践环节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而美国的德育除了通过学校的教育,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作用,通过家庭、社会社团、传媒等方式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学校德育的客观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德育与我国存在很多差异,对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1.德育应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只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去陶冶和感染教育对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克服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实现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2.将德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将德育课教学与其他各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有关社区服务相结合,从而保证德育的完整性,让学生在全面的德育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道德品性的自觉养成和发展

现代德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德性养成和发展。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德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道德知识,解决道德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建营,姜越.中西德育比较与其启示[J].北京教育,2010(4).

[2]曾艳.中外学校德育比较分析及启示[J].高等教育,2010(3).

[3]黄立坚,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

[4]陈尧.中美学校德育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王团兰

推荐访问:中美 学校德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