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制造产业园区化道路的探索

摘 要: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能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端方式。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已近20年,但目前行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多数企业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提出“支持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关键词:再制造;园区;探索

中图分类号:TGl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74-03

一、什么是再制造

按照2010年5月底工信部、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的定义: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能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被行业尊为“中国再制造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在1999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作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特邀报告,在中国率先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徐滨士院士将再制造定义为:再制造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进行修复、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简言之,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

(一)再制造的重要特征

1.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再制造产品质量不低于原型新品的前提是:再制造产品质量由废旧件(即再制造毛坯)原始质量和再制造恢复质量两部分共同决定。只有原始制造质量好,并且在服役过程中没有产生关键缺陷的废旧零部件才能进行再制造;再制造过程中采用高新技术在失效表面形成修复性强化涂层,使废旧件尺寸恢复、性能提升、寿命延长。

2.再制造产品的保修服务与原型新品相同。再制造产品主要应用于零部件产品的售后服务领域,并不用于新的整机设备的装配和生产。根据《再制造单位质量技术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再制造单位应为再制造产品提供质量合格证明与原型新品一致的售后质量保修证明。

(二)再制造与制造的主要区别

1.加工对象不同。制造是针对统一批量化的经过塑压的毛坯材料或零件进行加工,而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形零件。

2.毛坯的初始状态不同。制造的毛坯或零件初始状况相对均质、单一、清洁,而再制造的毛坯大多存在因老损、腐蚀导致的功能失效问题,以及因疲劳导致残余应力和内部裂纹问题,因电解再生导致的塑料件变形问题,因结垢或氧化导致的内部污垢去除困难等问题。

3.质量控制手段不同。制造产品的零件寿命评估和质量控制己趋成熟,而再制造产品的毛坯损伤、失效情况复杂多样,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再制造后的零件质量控制相对困难。

4.加工工艺不同。产品制造过程中尺寸和力性能易于操控,适合规模化的生产;再制造是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三)再制造与维修的本质区别

1.维修是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为了保持其良好的技术状况及正常运行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常具有随机性、原位性、应急性。维修多以换件为主,辅以单个或小批量的零(部)件修复。

2.再制造是将大量相似的废旧产品回收拆卸后,按零部件的类型进行收集和检测,将有再制造价值的废旧产品作为再制造毛坯,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批量化修复、性能升级,所获得的再制造产品在技术性能上达到甚至超过新品。

再制造的本质是修复,但它不是简单的维修。再制造的核心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修复,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因而再制造是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传统维修概念的质的提升和改写。

二、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再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机床保有量达800多万台,工程机械主要品种保有量达600万台。随着我国机电产品产销量和保有量的增加,其报废量也将逐年增加,大量装备在达到报废要求后将被淘汰,如能够通过再制造加以再利用,将大大节约资源的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中国制造”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利抓手。同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对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再制造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战略性大事。

再制造作为制造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在中国还未完全普及甚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有点陌生,但是再制造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并且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备受国外政府推崇和广大民众欢迎。2010年,全球再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 400亿美元,其中仅美国就超过1 000亿美元。

三、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1994年,中国第一家再制造企业——中国重汽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已近20年。

发展至今,我国再制造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约100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并在探索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涌现出一批如中国重汽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潍柴再制造(潍坊)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等发展较好的本土再制造企业,也吸引了卡特彼勒、沃尔沃、康明斯、德国采埃孚等国际再制造企业在中国建设再制造工厂。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应用的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机械、机床、打印耗材等再制造业也陆续开展。

随着我国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的压力持续加大,政府也越来越重要加快发展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将“再制造”作为重点领域。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将再制造纳入法律范畴进行规范;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启动第一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试点。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11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尤其是2013年,国务院连续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对发展再制造进行了重点阐述,明确提出了“建立旧件逆向回收体系;抓好重点产品再制造;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支持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实现年再制造发动机80万台,变速箱、起动机、发电机等800万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20万台套,再制造产业年产值达500亿元左右。”

但是,与美国、德国等再制造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再制造旧件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再制造行业管理水平不高,技术标准不完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再制造具体的扶持政策还比较少。

经过调研,我国再制造产业存在发展缓慢等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以几方面。

1.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再制造行业准入制度不明确,正规再制造在资质认定、工商注册等方面存在阻碍。

2.再制造原料来源不足,产能发展受限。国内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国务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307号文)尚未修改,再制造企业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回收“五大总成”再制造受到限制,再制造企业从国内回收旧件困难。我国禁止进口旧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国外原料难以正常进口及利用。

3.多数再制造企业没有废旧汽车零部件和机电产品的回收资质,回收旧件无法取得正规发票,不能进行税务抵扣,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4.国内再制造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再制造产品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政府正面宣传引导不足,公众对再制造产品认知存在偏差,对再制造产品信心不足。

四、园区化、集聚化是走出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总会经历阵痛甚至质疑,再制造产业也不例外,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作为循环经济的高端方式,发展再制造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暂时的困难无法阻挡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趋势。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再制造企业家等均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前景充分信心。

为了加快构建再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再制造产业链,有效进行政策先行先试,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希望通过建立数个具有特色的再制造示范基地,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对推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再制造产业政策的“先行先试”。目前,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大多为地方政府在原有开发区内规划建设的再制造聚集区。由于开发区多数属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能够协助产业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环保与产品质量的监管,有助于国家部委在再制造示范基地内进行产业政策的先行先试,如简化再制造资质审批程序、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

2.有助于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再制造产业链。由于再制造是以旧的机器设备为毛坯进行的制造,因此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是政府和公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再制造技术提升与关键技术产业化也是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制造示范基地能够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与资金,建设与再制造发展密切相关、但由单个再制造企业难以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如上海临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建设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数据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平台,使企业能够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享受公共平台提供的产业服务与支持,加快企业业务开展。

3.有助于扩大产业宣传,培育市场消费习惯。再制造示范基地作为地方政府打造的产业集聚区,将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组织各类型活动,扩大再制造产业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再制造产品,了解再制造的意义,进而愿意尝试使用、接受再制造产品,帮助培育再制造市场。

结语

总之,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能够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具有公共服务与产业集聚的功能,有助于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安 琪]

推荐访问:园区 中国 探索 道路 产业